淘布朋友圈

淘布朋友圈

  1. 19602 成員
  2. 39204 人氣
  3. 309413 瀏覽量
熱門帖子

日本、歐盟、美國拒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紡織企業再遭殃!

最后編輯時間:2016-12-24 10:57 瀏覽: 3430


12月11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15周年。按照此前的約定,中國最遲將在這一天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


事實上,早在中國加入WTO的初期(2004年年內),就先后有新西蘭、新加坡、巴西、馬來西亞等四個國家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隨后,又有包括瑞士、澳大利亞、俄羅斯在內的80多個國家陸續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然而,12月8日,日本正式宣布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目前,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大國和地區,有美國、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等。而歐盟、美國和日本,正是中國內地的第一、第二、第五大貿易伙伴。(第三是東盟,第四是中國香港)


市場經濟地位之爭,其實是利益之爭。只要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就可以采用“替代國”的做法,在反傾銷的時候計算中國的成本,扼住中國的喉嚨。

日本拒絕理由把國人搞怒了


日本的理由是:這是因為中國尚未解決國有企業等產能過剩問題。日本擔心中國的廉價商品大量涌入,與持同樣方針的美國與歐盟統一了步調。日本將維持容易對不當傾銷征收高關稅的反傾銷稅機制。


12月9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回應美、歐、日等國關于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國家”的表態時表示,少數世貿組織成員在如期履行第15條義務的問題上表態含糊其辭,企圖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繼續使用“替代國”做法,中方表示強烈不滿并堅決反對。


日本自身難保,聽從美歐擺布


為何日本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首先,日本勞動要素成本高,能源短缺,自身的國際競爭優勢并不明顯。日本經常項目順差連續5個月同比上升,而眾所周知經常項目順差可能引發本國貨幣升值、導致通貨膨脹,增加日本國內經濟的不確定性,這也就是日本無視國際規則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原因,通過增加關稅,保護本國產業。


日本政府不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的決定將成為中日貿易戰中的一張新王牌,美國和歐盟也持相似立場。俄羅斯遠東研究所專家維克托·帕夫利亞堅科認為,日本系聽從西方伙伴國家擺布。他說,“日本能有今天的全球政治影響力,得益于與西方的合作。總體來說,目前日本只能與西方伙伴保持一致立場”。


“很明顯,他們想遏制中國。”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超越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今天的中國不單單是日本的競爭者,也是日本的對手。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將影響中國在全球市場上吸引借貸,在WTO框架下對中國實施各種貿易限制措施也會更容易。日本聯同歐盟和美國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說明三方達成了這樣的共識,一致認為中國已成為他們的強大對手。



為何美歐日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真正的原因:中國制造已讓西方深感忌憚


目前歐美日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理由看起來有很多,比如人民幣匯率不夠市場化,中國給過剩產能補貼等等,似乎振振有詞。但實際上,最核心的問題是忌憚中國制造的競爭力。


俄羅斯早在10多年前,就被美歐承認了市場經濟地位。俄羅斯市場化程度真的超過中國嗎?當然沒有。為什么歐、美早早地給俄羅斯送上大禮?因為俄羅斯是資源國家,靠原油、天然氣、礦產、木材出口生存,輕工業產品大多需要從西方進口。西方需要俄羅斯的原材料、初級產品,還需要俄羅斯的市場,所以愿意給俄羅斯順水人情。


同樣,澳大利亞、巴西、南非、新西蘭、新加坡這些國家,要么是資源大國,要么是國內市場狹小的國家,他們跟中國形成互補,所以也早早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至于歐美日,則視中國為真正的對手,當然要抓住中國的小辮子不撒手了。


從某種程度上說,歐美日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為難中國,恰恰說明他們對中國崛起的重視和憂慮,這可以理解成“榮譽敵對”。至于俄羅斯,他們從來不認為那是一個經濟上的對手。



美歐日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紡織外貿企業的影響


一、嚴重損害出口企業經濟效益和聲譽

我國諸多產業面臨“雙重計稅”挑戰。一般來說,出口產品只要被提起“雙反”調查,正常出口馬上就會被影響。一旦被裁定成立就會被征收高額反傾銷加反補貼稅,這對企業來說后果不堪設想。


此外,由于大量新興電子、石化產品剛開始出口就被雙反,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受到阻礙。出口企業經濟效益下滑甚至破產倒閉,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從補貼涉及的領域看,主要集中在農業、機電、紡織、化工、鋼鐵等勞動密集型和部分中低技術的資本密集型產業。這些接受政府補貼的產業不僅是我國重要的出口部門,同時也是過去幾年接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行業,“雙重計稅”加大成本,銷售價格被迫上升,出口減少造成惡性循環,降低國外消費者信任度,削弱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聲譽。



二、影響企業正常運作,產能過剩甚至舉步維艱

“雙反”聯合調查,使中國企業應訴成本大大提高,一般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原有的業務和客戶逐漸流失,若想重新進入市場非常困難,被調查的時間加長且程序復雜,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資金回籠很慢,嚴重影響企業正常運作。以輪胎為例,美國持續9年對中國輪胎“雙反”,已嚴重制約這一行業發展。



三、將嚴重影響中國企業享有正當合法的貿易權益。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同時也是“制造大國”,出口商品的結構主要偏重于以紡織品等附加值較低的加工制造品,將會對大量相關中國外貿企業造成沉重打擊。據了解,中國已連續21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0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今年以來,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調查更如疾風驟雨般到來,平均每月超過10起,差不多三天一起。


這種霸權主義國家有史以來對中國的敵對,重新上演,這種棘手的難題,中國政府將如何應對,還是一個問號。希望中國能夠度過難關。